深圳市度一特贸易有限公司

深圳市度一特贸易有限公司2025-04-14T12:33:01+08:00
0

⚠️ 避雷指南:别掉入“奉献型职场”的陷阱! ⚠️

在某些公司,努力不是为了成长,而是为了比别人更“听话”。这里没有明确的规则,只有隐形的内卷机制,让你不知不觉被消耗。

1️⃣ 奉献型洗脑:你不是做得不好,而是永远不够好

前人设立超高标准,他们愿意加班、牺牲个人时间、主动省成本,老板默认这是“优秀员工”模板。

在这里,真实贡献不重要,服从和内卷才是“衡量标准”。你永远被拿来和前人比较,永远“不够好”。

特别是老板对员工的刻板印象和过于严苛且不明确的标准,令员工难以适应并发挥出最佳表现。

2️⃣ 谁最能忍,谁就是“榜样员工”

考核标准不是业绩,而是“你够不够顺从”。

如果你愿意吃亏、无条件加班、低薪高强度工作,你就是“好员工”,否则,你就是“态度有问题,没有团队精神”。

老板不会真的“为你考虑”,但会希望你“为公司考虑”,甚至要求你站在“公司伙伴”的角度,而不是员工的角度。

公司文化强调“情绪稳定”,但其实你只要表达出任何一点疲惫或反问,就会被批评为“情绪管理不到位”。哪怕你有理有据说明,也会被指责。

老板不止一次批评楼主“自主意识太强”、“没有付出的心”,后来又改口说“不是你不好,只是你跟我们不合适,是频率不一致”。

表达不同意见,就是“沉浸在自己的想象里”;对某些制度表达困惑,就是“对公司有偏见”。

可在实际相处中,对我态度不明确、沟通回避、信息不透明的,恰恰是他们。

3️⃣ 支持缺位+绩效黑洞:试用期“自生自灭”

刚入职时,对接的是其中一位股东,但并没有任何明确的交接。他只是大致告诉楼主“我们现在正值旺季,很多事情你要自己去摸索”,而实际上整个店铺的模式与我之前接触的不同,没有任何操作文档、流程介绍、素材归类,全靠我一点点去问、去试、去整理。

在这样的环境里,楼主花了很多时间理清思路、补位内容,但也因此耽误了部分节奏,后来却反过来成为我被指责“节奏慢”、“产品不上架”的理由。

更难的是,后期这位股东的态度开始变得冷淡、疏远,语气时常隐含不耐。对我这样,但对其他同事却十分温和。虽然他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这种“下意识的排斥”,但感受非常明显。

在年会上,他甚至试图用“我以前就是设计,不需要沟通,只要埋头做事”来让我理解他的冷处理方式。但说到底,我不是不努力,只是从一开始就没获得公平的支持。

并且突然来一句“你很有自己的想法”,老板紧跟一句:“夸你呢,开心吗?”

真的非常微妙,让人摸不着头脑。

即使试用期谈好的提成,入职后也能随意修改,临时换逻辑,比如将新老品分开提成、降低比例,让推老品(给的老品需要像新品一样重推,并不是坐等业绩收入)。

旺季盈利,但依然被说“没有达到预期”,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,只有老板的“感觉”。

亏损归责模糊,推广方案事先确认过,最终仍然会被追责,甚至反复修改说辞,把责任归咎于个人。

产品基本全是走海运,并且拿现有产品线试新的物流渠道,风险增大,时效不保,产品上架慢,库存不足,却指责运营节奏问题。

会被批评“不能坐等”,但明明库存都还不足。

新品推广前期,楼主制定了推广计划并与老板讨论过。项目前期本就亏损,老板也认可“这是必经阶段”。但老板后来却批评楼主负责的产品亏损,楼主则认为这是新品推广的正常现象。并且重推的老品也在逐步上涨盈利。

(却一直说完全没有给他赚,如果真没有楼主也早被fire了,就是想压榨极限化)

老板随后改口表示:“所以我说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”,整段对话前后不一,毫无一致性。

4️⃣混乱决策:看起来是选择,其实只是通知

表面上给你产品选项,实际上没有商量余地。决策流程混乱,信息严重缺失,常常是“今天说考虑、明天就定案、后天你要执行”。有一次只给了一个中文品名,连基础资料都没有,要你一个个去问、去查。你尝试从平台调研,看不到太多相关数据,礼貌询问是否有关键词或其他方向支持,对方只回一个“好”,然后彻底没有后续。

某一天突然这个产品就连外包装都设计好了,通知你“这个要上”,你甚至连定位、功能、受众都不知道。有时候干脆直接扔来一个样品,连成分都不清楚,也要求尽快上架。你问产品定位,对方只说:“到时候看销量吧,能做就做。”

更讽刺的是,老板和股东的说法经常对不上口径。你实事求是地反馈说这种工作方式效率很低,他居然直接反问:“那你听谁的?”

5️⃣沟通“陷阱”:没有标准,只有双标。迟到“一刀切”,加班“没人关心”

日常工作常常加班到很晚,但迟到一两分钟就会被严厉指责“没有工作态度”。

公司内部还有惩罚机制(如请全员喝奶茶),但裙带关系的员工迟到十几次不清楚是否被追责。

这里的考核标准不是基于实际贡献,而是基于“顺从性”。

内部沟通极其随意,同事之间配合清晰,但对新员工却含糊带过,关键数据只说个“大概”。

出了问题,责任还是你。比如成本价只说模糊范围,事后却责怪你没主动问清楚。

老板谈话方式充满控制感,先抛出自己的判断,再丢下一句“你可以辩解”,让你处于被动状态。

在语言沟通上,同事之间使用方言交流,对你却用普通话,形成天然的信息壁垒。还会指责你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你自己的凭空想象,表示自己并没有问题,而是你一直觉得自己没有问题(他更适合去做辩论选手,而不是管理团队。)

此外,还要求员工写每日工作日报。有次老板给楼主发来“日报写详细点”的要求,在还没来得及回复前就撤回了消息,但楼主已看到,强控制欲却又不愿留下文字记录。

6️⃣精神施压:“你可以走啊”

公司有时是通过精神压力来逼员工做出选择。老板曾在谈话中表示:“你可以选择离开,公司已经很仁慈了(试用期和转正的时候以业绩不达预期他的期望值为由克扣工资,但并没有约定过业绩要求)”,暗示“你不合适就走人”“你都是自愿的”,让员工感受到职场的强迫感。

他总说“你可以辩解”,但在实际对话中,我几乎从未有真正表达完观点的机会,任何不同意见都像“挑衅”。

在沟通中,曾出现类似“几个大男人想搞你你也招架不住”这样的措辞,语气极具攻击性,带有明显的威胁意味。

克扣工资?可以协商,但前提是你必须“做出业绩”,否则还会继续调整薪资。

而对某些员工(临近毕业的廉价劳动力且第一天就加班),老板则表现出极度宽容,哪怕工作不到位,也会表示理解,

而对楼主甚至反复翻旧账,要求极高,目标不明确但却一直说“对你期望和定位很高,你没有达到我的期望。”

他常用“你太要强了,才会弄成现在这样”来解释管理或支持缺失,试图将系统性问题转移为员工的“性格问题”。让你陷入无止尽的自责与内耗。

7️⃣周末也必须随时待命,否则就是“态度问题”

曾有一次,周五楼主加班帮同事出货和质检到晚上九点。第二天虽然身体不适(感冒+过敏),我仍坚持处理发货问题,直到下午才稍作休息。

然而下午四点左右,物流同事突然通知另一票货需要重新处理(这票货我已提前确认过三四次,对方曾反馈“没问题”)。但因为我当时没带手机,错过了消息。

物流同事于是直接联系老板。老板基于他与该同事是高中朋友的关系,以及对我本就存在的刻板印象,马上断定我“联系不上”“态度消极”“不为公司考虑”,紧急打电话、发信息、微信质问。

微信里他写道:“加了我微信,就得随时在线,不能分得太清楚。”

我解释自己是完成工作后稍作休息,并准备晚点回复他发我的消息(已经反复确认过,并且正在有条不紊进行中),但他完全不听。坚持认为“已读不回是态度问题”,“我有权再次询问,你有义务再次回答。”

即使责任并不在我,也被要求“积极背锅”。他的逻辑是:前人曾出错,所以现在反复询问也合理;而你,哪怕不是你的问题,也要配合演好这出戏。

更离谱的是:

隔周上班时,我又被约谈。他指责我“情绪差”“消极怠工”,还甩出一句:“我已经道歉了,你不能计较。”

而当我提出“自己确实也做了很多”时,他马上打断说:“不能只拎帮忙发货质检一件事说。”

在这里,努力是义务,反思是罪过,表达不满等同于‘情绪失控’。哪怕你讲道理,他也能用“你太计较”“你没站在公司立场”来堵你嘴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在面试时,我明确提到过需要个人的休息时间,并且老板当时承诺过,会给我合理的时间安排,保障我有足够的个人空间。但实际入职后,情况完全相反——工作与生活的界限被无情地模糊了,休息时间变得毫无保障。

老板常说:“我是在给你机会”“你应该感恩”“别的公司做不到我这样”——这些话,其实都是情绪绑架。他一边强调“自己姿态很低”“愿意吃亏”“很平易近人”,一边用“你不该分那么清楚”来模糊你生活与工作的界限。

入职前,从未提过要“24小时待命”;入职后,却被要求牺牲休息、模糊边界,还被指责“不够主动”“不愿意付出”。

比如新品刚上架不到一周,他就开始频繁说“销量不行”“转化率差”,完全不考虑平台冷启动与投放积累问题。

他要求我每天晚上睡前截图广告数据发给他,还要一起讨论分析,说“这是为了产品好,大家要共同努力”。

表面是“团队协作”,实则是无限占用员工私人时间、情绪控制和责任下压。而当你反馈“这样安排会影响休息”,他会立刻回一句:“如果你真的为产品考虑,这些都不算什么。”

他甚至说过:“我更需要那种愿意先吃亏、先为公司考虑的人。”

他们口中的‘共同努力’,其实是你加班,他们画饼。”

有次在大年初一期间,电脑临时坏了,我为了不耽误工作,赶紧去借电脑继续推进。但即使如此,还是被催促不断——明明产品库存都没几件,却一直被追问上架等情况。实际问题他们不看,只看你有没有表现出“足够的急迫感”。

后来甚至被批评“反馈不主动”“没让人感受到你在着急”,好像你就该时时刻刻处于焦虑状态,才算“负责任”。

在这里,实际进度不重要,关键在于你有没有“演好情绪”;不是看你解决了什么问题,而是看你表现得够不够“上心”。逻辑完全脱离现实,最后一切又都能变成你的错。

​8️⃣ 职场“审讯”:私人问题也拿来试探

入职面谈时被问“有没有男朋友”,反问后老板说“之前有人把供应链给了男朋友做自己的店铺”,所以“必须防范”。

后续还在聚餐场合装作轻松说:“如果以后想自己做店铺也可以告诉我们,我们支持。”

一种假惺惺的“信任感”包装下,其实是防备和审视。

很多看似“随口一问”的问题,其实都在为未来的指责和不信任埋下伏笔。你越真诚,他越有机会利用你的信息让你失去立场。

9️⃣ 文化封闭:越挣扎,越无力

但渐渐发现,团队之间早已分好圈层。老员工之间合作默契、用方言交流;而新员工,永远是“局外人”。

他习惯在聚餐时灌输自己的“人生哲学”:从创业奋斗、恋爱婚姻到买房买车养娃,仿佛员工的人生也应该按他的剧本来过。

他经常画饼让员工冲业绩,说什么“你们只要把某个目标做到了,就能拿到XX万奖金”,然后顺便“建议”你用这笔钱去付车贷、房贷的首付。听起来像是为你好,其实是想用你的人生压力,给他冲KPI。他讲得理直气壮,仿佛你的人生规划、婚姻大事都该围绕这家公司展开。至于那笔奖金最后能不能拿到?他可从来不保证。

有些行为更让人摸不着头脑:比如有同事让员工剪指甲“去给小孩治病”(拿别人的气运去抵!!!大大大避雷哈!!!楼主并没有给但楼主不清楚那位同事有没有真的给)。

并且在楼主表示不给之后表示“你怕我害你”。说楼主迷信,他不信这个,是他妈妈信所以他才找员工要指甲(自己没有亲戚吗…)

这种不合常理的行为,真的令人心里发毛。

📌 结论:你不是不够努力,而是规则不公平

当职场标准变成了“谁更能牺牲自我”,努力就不再是成长的阶梯,而成了被消耗的工具。

你以为的沟通,是对方的考察;你以为的融合,是他们的单向筛选。

这家公司不是成长型职场,而是一个要求你无限奉献、压榨你每一寸情绪与时间的地方。

别再怪自己“不够好”——你只是待错了地方。

⚠️ 备受折磨打工人最终总结:

如果你看到上面这些觉得“还能接受”,那欢迎挑战;

如果你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,那你不是一个人;

如果你还没跳进去,那请认真考虑边界感和风险;

如果你也被怀疑、打压过,那你要知道:问题不是你,是这套文化。

楼主起初也是想要努力融合沟通调整的,毕竟是初创,加上面试确实也很疲惫。但是沟通效率极差,喜欢精神打压,爱拿同事对比:不断强调某位同事多么优秀(无偿加班,愿意付出,想方设法为公司节省成本),做得多么好,而我没做到。甚至承认自己对人有刻板印象,但又强调是我的工作方式导致,并表示以后会尽量避免,但实际并没有改变,真心不建议大家入坑。

楼主是第一次发避雷帖,也希望是最后一次。晦气公司退退退!!!

楼主也拿过奖励、也有实绩,在这里半年却连提成都没有。

老板还会反复质疑简历里有水分,说“我不得不怀疑你简历造假哈,或者说夸大了,毕竟你的表现和我对你的预期非常不符。”

并说明自己没有恶意,只是简单问一下…

⚠️ 小环境提示:

老板和股东办公室有风扇,员工区无风无光。(死亡顶光很伤视力)

空调遥控器不知道在哪,大家手动扇风。

窗帘常年拉上(怕晒黑),上下班不见天光。

管理层非常爱抽烟,即使关上门抽也会闻到。

楼主只是po些典例供大家参考,打工人不骗打工人,只陈述事实经历。

据说被告过,谈话都是面谈不留证据。

跑得越早,越不亏。能避则避,祝你清醒、不被PUA、不被吞噬!

真心想去,工作记得随时留痕,避免亲信一句话,前功尽弃。

祝打工人都远离精神内耗!找到尊重与成长共存的空间!

Luocidawang 评价公司 2 天 前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