求职者先了解下这家公司的直接负责人到底是个什么人?能不能合作看完请自行判断!!!
1、 没格局,大事管不住,小细节盯得紧。
负责人是老板的亲戚,此人内外分明热衷于开会,开个会需要挨个进去开,搞得好像是什么天大的机密一样,然而说的话总是不能逻辑自洽,一套又一套。自己的想法多如牛毛但多数不切实际。总是盯着诸如怎么让前台出现各种前台价格折扣标签,又例如一个小配件如何更好的在主图展示出来等小细节上,运营的大多数实质性意见(推广思路,差评规避,备货数量,开品方向,市场调研)视而不见。。注:该公司不会送测,就算是绿标也需要评估很久(可以理解就是裸推)。所有的产品大概率都会收到差评,没辙,无限换标咯,此乃骚操作。
2、 做什么事情都抓不住重点。
平时不研究如何提高工作的效率、选品方向。一个门外汉却喜欢教4、5年的运营做事,比如价格(三天三次,广告关键词天天调,),推广方面沉不住气(一个广告几天都在换词)却能在项目的包装设计和备货数量研究个两星期至少,一问备货20个……当然推广方案日报是少不了的,什么!20个产品库存的还要写推广计划,也是前无古人了!!开会也是一样,老跑题,最后还要倒打一耙。10分钟能解决的事,开两个小时还不明所以,白费下属的良苦用心。
3、 优柔寡断
没有魄力,遇到问题就犹豫不决,总是怕这怕那,想得多,做得少。甚至不敢拍板。最常用的手段是拖
产品来差评,翻新移仓换标研究了一个月依然拍不了板,究其原因:怕有风险,WTF!!其次公司玩的是铺货,铺的还是要容量没容量的偏门高客单价产品,一个核心关键词排名一百多万那种 能出单那就见鬼了,全公司上下都不急不躁的,老板已经意识到业务方向的偏差,负责人却不敢尝试调整。。一句话,是一家没有做好准备的养老院。
4、 朝令夕改,想起一出是一出。
一天一个主意,凡事凭感觉。今天觉得这个方案可行,第二天,又改了主意。下面的人无所适从。
连续几天单独找你开会,一次一个小时到两小时不等,纯属浪费口舌不说还听不进半点悟性堪忧,谈好的方案次日又让你改改改。。
6、 只提要求,不教方法
安排任务,要求讲不清楚,也提不出任何建议。中途标准又开始改,人力匹配严重不对等,最后就是心口不一只能做一个传声筒让人非常失望。
7、 不懂装懂,听不进建议
凡事凭感觉,听不进专业的建议。亚马逊的专业水平几乎接近于0,不懂装懂,完蛋。
最后也是最为致命的是,特么连个像样的合同都不给你,只给你签个保密协议,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。
浅谈几点:
公司的管理架构:非专业跨境公司出身,管理人员由各行各业的人员构成,均为背后资本老板的裙带关系人员。
一.公司的发展方向——高价值高利润冷门产品铺货
乌托邦的赚钱理念,给的理论是高利润冷门产品铺满店铺,一个链接出一单,几百个链接日销总和就是几百单,精品的要求,铺货的数量,没想清楚市容,没想清楚推广周期,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多个链接上架就是滞销。
二.公司的实际情况
基于公司的发展理念,衍生出所谓的“重产品,轻运营”的运维思路
1.所谓的重产品,也没有在产品上面花太多功夫,多链接多产品数量,注定产品本身不能花太多的金钱和时间去做改变,能做的差异化也只是搭配无关痛痒的配件,但公司管理会蜜汁自信地认为,这些差异化能大幅度提升产品的售价和利润。
2.基于绩效,产品开发也注定不能做到 销量&质量&利润 的保证,所以百分之九十的产品都是KPI产品,只要竞品的上架时间够短,售价够高,利润达标,那么这个产品就会走上议程,发货售卖。产品有没有竞争力?有没有足够的市场容量去满足自己的销量目标?有没有相关的资源去做快速推广成效的策略?广告的预期花销是多少?都没有,上了再测。成功了,是公司的决策好,失败了,是员工的能力问题。
3.运营方面——公司管理会要求运营,通过频繁一对一的开会形式,变相要求运营去对他进行亚马逊后台的培训。包括但不限于:上架-推广计划-广告调整。且没有一颗谦虚的心,在粗略的学习了解后,态度会变得自大,会无视推广周期所需的支出,广告能做到一天一调的频率,主观地要求运营用最少的花销,最短的时间,做最大的变现收益。产品备货也是少得可怜,一个产品备几十个库存,需要详细列出推广计划,实在头疼。
4.关于提成——包括铺租水电仓储物流人员工资等等,一系列公司支出都在利润的扣除项里,但这样的产品和运营理念,怎么会有足够的利润去支撑公司支出再有空间去做出提成呢?言简意赅一句话,没有提成。
5.员工体验方面——入职没有合同,薪资与面试不符,没有相关的员工福利,KPI随时变动,月初定的KPI,优秀员工月中就能达标的话,能随时在当月就上调,基于上述的一系列运维理念,员工的价值会被无限贬低,产品开发的工作会被理解成:“无非就是爬虫软件筛选产品而已”。运营的工作日常会被定义为“无非就是写写文案调调广告而已”,所以对员工的工作职能重视程度并不高,从头到尾都是能干就干不能干就换人的理念。所以转正也并非易事,行政岗位也会有牵强理由延迟转正,可能是打心底里觉得员工有一份正式合同会吃空饷不做事吧,所以转正也是超高难度得一件事情。
6.对于管理人员的评价——不专业。体现不仅仅是在亚马逊业务上,在公司的管理,人员的管理,流程的管理,员工的工作建议和反馈的采纳程度,都尽显不专业,管理人员貌似没有做好把公司运行到正常流转的准备,大部分时间都在招人——开会——意见不统一——离职——招人的死循环上。
总结:
管理的主观性太强,且没有魄力,属于跨行人员,没能很好地把想法融入到跨境环境里,没能想好顺应亚马逊的发展潮流来定义产品方向和运营方向。
并非全盘否定,可能还是有适合这样模式的人才呢?